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08-03-24 00:00
    【字体:打印


      
    ——2007年2月1日在全椒县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  长  盛必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东向发展战略,大力倡导全民创业,深入推进“招商、改革、建设”三大重点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圆满地完成了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初步测算全县生产总值32.6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3%。完成财政收入2.35亿元,增长27.9%;财政支出4.48亿元,增长3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9亿元、增长5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9亿元、增长10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亿元,增长14.1%。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2543元,增长26.6%。农民人均纯收入3323元,增长16.5%。
      
      (一)突出试点示范,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以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为契机,制定全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开展21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致力于科学规划、长远发展。编制乡(镇)域总体规划、示范点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引领试点示范工作健康有序开展。致力于发展产业、致富农民。积极培育产业支撑,奶牛、双孢菇、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致力于发挥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作用,解决示范点最基本、最突出的问题。探索建立“两主两辅”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狠抓“五清五改”,修水泥路61.4公里,铺设自来水主管道1万多米、下水道30多公里,“一池三改”2000多户,累计投入2800多万元,其中农民投资投劳约1500万元。“喝干净水、走平坦路、上卫生厕” 正在深入推进,并逐步深入人心,成为我县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特色。致力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围绕产业抓培训,围绕新风抓教育,倡导乡风文明,示范点农民的精神面貌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大文、百子、余郭、高庄、蔡集等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受到省、市充分肯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棉喜获丰收,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达40.5万吨,增长11.3%;棉花总产8400吨,增长9.5%。养殖业呈恢复性增长。肉蛋奶总产5.1万吨,增长15.3%;水产品产量3.7万吨,增长5.7%。规模农业发展较快。优质杂粳、芦蒿、莲藕、滁菊、青脚麻鸡、奶牛等一批高效特色农业规模扩大、效益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组织实施国家级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主要农产品优质化比重提高,有效地遏制了稻飞虱暴发成灾的势头。认真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市场主体培育初见成效。3家企业进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6家企业成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6个,其中8个得到省、市重点扶持。品牌农业取得新成果。“生态农业”品牌创建取得突破,被评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县,绿色食品发展到12个;达诺乳业被批准为国家级高产奶牛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农民培训进一步加强。实施了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全年培训农民5800人。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及时向农民发放各种补贴5504万元。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收购粮食20万吨。
      
      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坚持大兴治水,全面实施村村通工程。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560万元,完成滁襄河标准堤建设11.76公里,新扩建当家塘380面,实施了马厂水库除���加固、小坝湖电站改造、世行加灌三期、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等水利工程。投入公路建设资金6100万元,其中投资4400万元,完成200公里村村通混凝土路面铺筑;实施了S206线全椒段改建、二郎口街道大修、渡口建设等工程。农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通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小城镇“两个集聚”迈出步伐。制定政策,促进企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武岗、二郎口、十字等乡镇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六镇镇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小城镇有了良好开端。
      
      (二)打造产业板块,工业经济发展明显提速。
      
      全县63家规模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为6.7亿元、24.89亿元、852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1.7%、22.9%、44.3%。机械制造业主导地位突出。全县机械行业销售收入达15.3亿元,占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61.5%。大力支持全柴发展,全柴动力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全柴集团规模、效益同步发展。全年生产车用柴油机16.9万台,同比增长8733台。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利税总额547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5%、47.5%。推进全柴配套本土化,县内围绕全柴配套企业发展到88家,其中规模企业28家。民营企业不断壮大。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县财政拿出100多万元对县内民营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奖励,促进全民创业。各类民营企业发展到1023个,同比净增138个。全县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已达到58家,占规模企业总数的92%,年产值超亿元企业有2家,年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达9家。兴达机电、恒通机械、未来饲料、达诺乳业等民营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企业素质逐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47亿元。3家企业通过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新增注册商标72个,申报获批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级名牌3个。全柴、安徽上柴分别成为省、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三)完善市场功能,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全年商品房开发预售面积22.7万平方米,上交税收达2680万元,增长46.7%。服务业日趋繁荣。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1亿元,增长16.9%。金融保险业再创新高。年末各类存款余额达39亿元,比年初净增5.5亿元;贷款余额达20.4亿元,比年初净增3.7亿元。金融信贷单位全年现金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保险业收入达6105万元,当年赔付1298万元。通信业又有新发展。程控电话总量突破12万户,增长4.8%;移动电话超过8万户,增长16.9%;宽带用户发展到近8000户。人流、物流明显趋旺。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150万人次,公路货运量458万吨,港口吞吐量75万吨。旅游业有了新进展。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组的评审,旅游资源的推介招商力度进一步加大。中介组织迅速发展。发展各类中介组织14家,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功能。农村流通业出现新气象。全面开展“万村千乡”工程,新建和改建农家店120个,农村日用品流通网络初步形成。
      
      (四)坚持重逼加压,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
      
      顺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向发展战略,借用外地资本,激活地方资本,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努力实现大投入。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要务之要务。各单位共派出100多人驻点招商,选派24名优秀干部设立12个招商办事处专职招商;县财政拿出100万元兑现招商引资奖励,提供150万元招商经费保障;建立了以招商局、行政服务中心、开发区三家为主的招商引资绿色通道,快速承接招商项目。全年共引进新、续建项目329个,总投资规模6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3亿元,比上年净增4.5亿元,增长50%,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40%、名列全市第二。天利动力、圣雷科技、凯德特种管业、新大陆机械等项目顺利开工,碧云湖、嘉利园、恒辉电子等项目成功签约。项目申报力度不断加大,全年争取上级各类项目资金1.97亿元,其中到位资金1.23亿元、在全市居位第二。
      
      (五)推进体制创新,改革发展良性互动。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把企业改革作为惠民措施。坚持阳光操作,依法办事,切实维护职工权益。11家企业实行改制,共支付1116名职工安置费用3736万元。把企业改革作为稳定社会的良策。不推诿,不回避,积极处理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因企业改制越级上访人数和批次均比上年大幅下降。把改革企业变成吸纳社会资本的载体。通过改制把企业有形资产推上市场,获得社会资本注入近亿元。把改革企业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11家企业由关门走向开门。把改革企业变成城市建设闪光点。按照城市规划对改制企业实施城市功能改造,完成旧城改造6万多平方米,形成5个居民小区。
      
      各项改革协同推进。坚持“凡用必考”、“凡进必考”的原则,公开择优选聘教师71人和医护人员15人。强调人尽其才,鼓励支持24名公职人员离岗创业。全面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了2006-2010年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构建新型县乡财政架构;改革房地产税收征管办法,实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完成了农村合作信用联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启动信用贷款试点工作。着手实施开发区新型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进集中审批、一站式服务工作。
      
      (六)构筑发展平台,城市面貌明显改观。
      
      城市规划工作进一步加强。编制了城南新区控规和老城区A、B地块控规,县城控规覆盖率达93%;成立县规划委员会,规范审批程序。严惩“两违”,依法强拆顶风作案的非法建设,有效地遏制了违法建设行为。城市经营理念进一步提升。通过招拍挂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25宗447亩,成交款1.7亿元;成立全椒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项目资金;在国家加大土地政策调控情况下,抢抓机遇,依法收储土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2亿元,比上年增加5倍多。一是开发区路网框架建设有突破性进展。纬二路东段、纬三路西段和经二路主体工程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二是城南新区重点工程建设逐步铺开。内环南路、南岳东路、慈济路已完成40%的工程量;儒林南路主体工程完工并交付使用,慈济教育项目完成开工奠基;S206以南至火车站区域内的路网建设征地已进入尾声,部分商业项目正在向市场推介,城南小学、城南政务区已进入规划阶段。三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完成了老襄河大桥、花园路下水、高杆灯转盘地段、南城路、新华东路党校段等城区重要工程项目的改造建设,维修改造5座垃圾中转站,全面完成县城电网建改工程。增设隔离护栏、交通信号灯和电子卡口,实现了交通信号灯管制;完成公拍项目拆迁3.3万平方米。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管理机制,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坚持教育与纠章并重,引导市民自觉参与城市创建活动。整治“四乱”取得明显成效,城市面貌有了新的变化。
      
      (七)牢记爱民思想,社会保障能力增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其中养老保险扩面1841人,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13429人,大农口事业单位职工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制定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细则,9845名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畴。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动态管理的原则,3644户8221人享受低保,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发放各类救灾、优抚款1482万元。31万农民享受合作医疗保障,累计获补偿1055万元;7万多参合农民享受了免费健康体检。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到实处。发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244万元,创立2个下岗职工再就业园(街)。新增就业岗位3196个,1437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397人。全年劳务输出7.2万人,年创收入5.6亿元。
      
      (八)注重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
      
      教育和科技快速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通过省复核验收,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县一职高争创为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古河中学、三圣中学争创为市示范高中,高考成绩位居全市前列,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编制了全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示范项目。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成功举办全省“三下乡”启动仪式和首届“儒林风”民俗文化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民俗“正月十六走太平”被列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展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组织实施国光楼修缮工程。新闻出版事业管理迈入全省先进行列。农村广播通播率、常响率达90%以上。各类文艺协会活动丰富多彩。二轮修志已进入编纂阶段。加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集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整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扶政策,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了保类进位的目标。启动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组织实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抽样调查队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高度重视国防建设,新建民兵武器库和训练基地投入使用,县人武部被省军区表彰为“全省先进人武部”。进一步加强天气预警系统建设。统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扎实推进“生态全椒”建设。完成成片造林7322亩,建设长防林5000亩,四旁植树200万株;开展绿盾行动,保护森林资源。积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成功实现黄栗树水库库区禁止采砂。“平安全椒”建设深入开展。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24个,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全年未发生重大���全生产事故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开展经常性的信访隐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信访形势好转。继续开展法制教育,全面启动“五五”普法。高度重视社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保持社会稳定。
      
      (九)规范行政行为,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高度重视政府规范化建设,完善政府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建立了决策前通气制度、决策过程内部通报制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决策听证制度,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定了20多个政策性文件,规范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行为。坚持依法治县,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坚持重大事项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县政协通报制度;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4件、政协委员提案81件,办复率100%。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报》等载体,及时将重要政务向社会发布,努力扩大政务知情面,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坚决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人,行政告诫16人,促进了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强专项资金审计和政府投资的基础建设项目审计,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
      
      
      
      各位代表,2006年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2003年以来,本届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战胜了非典、禽流感疫情和旱涝、台风等多种灾害,克服了土地、信贷政策控紧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化解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诸多矛盾,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困境中奋力爬坡,在重逼下奋力崛起。
      
      ——过去的四年,是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四年。县域经济连续4年实现较快增长,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是2002年的1.4倍,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2002年的1.7倍和1.4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39.5:26.3:34.2调整到35:31:34。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实现较快增长;工业经济转型加快,产业脉络更加清晰,开发区工业板块、沿路工业走廊轮廓开始显现,加快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以房地产开发、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过去的四年,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四年。树立城市经营理念,多渠道投入城市建设资金近4亿元,基本完成城内主干道、二水厂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实施旧城拆迁12万平方米,开发商品房53万平方米,新的社区建筑物给城市带来了新气象。县开发区建设“零起步”,发展成为省级开发区;城南新区建设“高起点”,已完成规划并开始实施。城市建设框架扩大到20平方公里。四年来,投入近10亿元,致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实施了一批重要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兴修工作连续4年获省江淮杯银奖、市一等奖;全力构建“三纵三横”多层循环公路网,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018公里;宁西铁路即将通车,结束了全椒境内无铁路的历史。累计投入2亿多元对城乡电网进行改造,实现城乡环网供电和同网同价。信息产业高速发展,通信网络实现了全覆盖。
      
      ——过去的四年,是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四年。坚持不懈抓改革。完成55户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任务,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率先实行“乡财县管”改革,规范了乡镇财政管理,乡镇财政困难正在逐步得到缓解,公共财政正在逐步向农村覆盖。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了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事业单位改革取得突破。主要经济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坚持借力发展,对外招商引资,对上争取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共引进项目541个,到位资金27.2亿元,外贸直接出口2700万美元。开发区一期规划3.88平方公里已基本完成基础配套,二期3平方公里正在抓紧建设,三期已完成详规编制;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正在形成。以开发区为主体、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补充的平台载体初具规模。
      
      ——过去的四年,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四年。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6.4%和7.4%。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征收,发放各项惠农补贴1.71亿元。财政实力迈上新台阶,突破2亿元大关,尤其是后两年快速增长,使财政分配能够更加关注民生。共拨付社会保障资金1.59亿元,使41万人次纳入各类社会保障范畴,覆盖面达70%以上。社会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教文卫等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水平进一步提高。
      
      回顾本届政府的工作,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全县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不断加快,社会管理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能量正在集聚、膨胀。全县上下更加同心同德,精神振奋,意气风发,以只争朝夕的气概推进全椒奋力崛起。四年来取得的成绩,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共同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凝心聚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工商联、企业界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全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国家和省、市驻全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全椒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投入规模仍然较小,经济发展速度与先进地区相比、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由于经济发展不充分,城镇化水平不高,群众就业仍很困难;由于企业改革需巨大成本、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欠帐较多等原因,财力增长远不能满足各方需求;机关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极少数公务员不作为、乱作为,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对策,积极加以解决。
      
    二、新一届政府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的工作主要是全面实施县“十一五”规划,全面落实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在中共全椒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东向发展战略,推进全民创业;坚持围绕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生态农业基地、物流中心和休闲度假胜地,强力推进“招商、建设、改革”三大重点工作。重逼加压,奋力崛起,以大招商实现大投入,以大投入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以深化改革保障发展,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发展,加快构建和谐全椒,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国土绿化率达到3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年均减少4.2%,努力把全椒建设成为全省东向发展的排头兵。
      
      ——经过五年努力,基本形成以工业化为主导,骨干产业为支撑,实现集中发展、借力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格局。依托机械制造业基础和滁州市加工制造业产业资源,打造加工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机械加工、玩具服装和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积极招商引资,培育规模企业,提升工业素质。加快推进开发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构建新型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全力支持全柴发展,推进产业集聚,锻造工业脊梁。到2011年,力争全县规模企业达500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开发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0亿元,年创税收2亿元;全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35亿元,年创税收1.8亿元。
      
      ——经过五年努力,基本形成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格局。全面推进国家生态示范县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生态农业基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用工业的理念改造农业,提高农业市场化、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品牌化进程。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保障水平,全面完成滁河标准堤建设,除险加固32座中小型水库,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1.6万人;完成800公里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到2011年,争创绿色食品达26个,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0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00个,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0亿元以上。
      
      ——经过五年努力,基本形成以加快城市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大流通格局。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打造面向国内外的商贸物流中心。整合商贸流通资源,支持规模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招引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围绕城市建设加快商贸物流设施建设,推进不同业态的专业市场建设。到2011年,力争形成3-5个商贸物流中心、6个大型专业市场。
      
      ——经过五年努力,基本形成以现代文化为主导,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支撑,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努力打造生态全椒、文化全椒和休闲全椒的大旅游格局。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旅游网络,加快构建县内生态旅游金三角,打造休闲度假胜地。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重点建设全椒博物馆、吴敬梓故居、人民广场和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建设全椒地方特色文化。加快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建设名校、培养名师为主要抓手,以推动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为主要目标,调整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整合旅游资源,重点建设碧云湖、牧龙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推动岱山湖、神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山寺和土桥水库等旅游资源开发。到2011年,力争大旅游产业增加值在原有基础上增加5倍以上。
      
      ——经过五年努力,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主要载体,通过推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加快县城扩张,推动重点乡镇崛起,大力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努力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11年,力争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县城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15万人;重点乡镇集镇人口在原有基础上增长60%以上。
      
      ——经过五年努力,基本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格局。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公共产品进一步丰富,依法治县和公民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民风淳朴、城乡文明、经济发达、社会安定和谐。到2011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7亿元,年均递增12%;城镇职工人均工资达到20200元,年均递增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60元,年均递增7%;交通、文化娱乐、教育、医疗保健等个人家庭支出年均增长10 %以上。
      
      ——经过五年努力,基本形成市场化程度高、开放程度高、社会诚信度高的格局。真正使政府成为营造环境的主体,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百姓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推进全民创业,建设新全椒,展示新形象。
      
      三、2007年工作安排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全椒的关键一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收入增长20%、力争完成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实际利用县外资金增长50%,城镇职工人均工资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4.2%。
      
      为实现上述目标,着力在九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突出借力发展,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
      
      继续坚持借力发展、东向发展,力争全年引进县外资金15亿元。充实整合人力资源,组织更加精干、高效的招商队伍。根据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形势和已形成的招商经验,选准重点地区和主攻方向进行招商。进一步优化招商方式,在已经成熟的招商方式基础上,着力做好地方资源和一、二、三产业的项目推介招商;推动以商招商,扩大全柴招商成果,促进落地项目示范招商;重视公共项目招商。注重招商质量,逐步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对只签约不交款、只签约不开工的项目,坚决“腾笼换鸟”。完善招商承接机制,以环境优化扩大招商效果,以开发区的建设成果巩固和放大招商成果。加大政策性项目申报争取力度,力争全年政策性项目到位资金达1.5亿元。
      
      (二)做强主导产业,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认真贯彻落实“抓好大产业、培植大企业、引进大项目”的发展战略。全年力争规模企业数达到8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达38家;实现现价工业产值34亿元,增长28%以上。培育主导产业,壮大龙头企业。以延伸产业链条和提升科技水平为重点,壮大机械制造业;大力发展玩具服装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建材业。倾力支持全柴发展,力争完成全柴改制,加快全柴工业园建设,促进全柴配套本土化,大力支持县内配套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引导社会资本,填补空白环节,打造工业板块。强化园区功能,促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开发区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建立经营机制,提升招商承接能力。重点抓好凯德管业、天利动力、圣雷科技、恒辉电子和新大陆等重大项目按期投产达效。力争全年园区企业实现生产总值15亿元,利税5000万元。催生明星企业,造就名牌产品。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企业素质。引导和帮助企业申报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全年力争达到40户以上。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争创中国名牌1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级名牌4个。实施改革攻坚,推进全民创业。全面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任务,积极推动已改制企业二次创业。全面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重点支持兴达机电、恒通机械、全动机械、大平油脂和达诺乳业等发展壮大,逐步形成分工协作、相互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引导组建行业协会,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参与市场竞争。培育各类市场主体,推进全民创业。
      
      (三)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加快发展优质粮棉油等五大优势产业;着力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建设10个产业特色村。制定优势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扎实推进10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制订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体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带动能力。力争省级龙头企业达4家,市级龙头企业达10家。组织实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创建工程,重点抓好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试点,争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个,加入农户5000户。引导和鼓励企业、基地、农户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力争成功申报5-8个。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使一批农产品进入苏浙沪等地配送中心和超市。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超级稻示范和测土配方项目,力争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施国家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项目。提升农民素质。重点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全年培训农民6000人,提高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的能力。提高农业基础设施保障水平。继续推进以滁襄河治理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年计划建设标准圩堤10公里。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工程力度。认真抓好在建水利及世行加灌三期等项目工程实施,编制申报赵店、土桥等一批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争取村村通工程立项200公里以上,      全年完成240公里建设任务。加强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力争建成2-3个乡镇客运站点。积极实施世行贷款新农村生态家园和生态家园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认真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建设。
      
     ���深入开展新农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全年完成80个中心村建设规划。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长效发展机制,集中支农项目资金用于示范点建设,引导企业、能人等市场主体领建新农村,进一步完善“两主两辅”的投入机制。积极推广运用示范点建设的成功经验,扩大示范效应,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构建农村工作新机制。完善“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农民开展自身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益事业。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严防农民负担反弹。积极化解乡村债务。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启动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和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广泛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全面推进村民自治。
      
      (四)统筹城乡发展,在城镇建设管理上实现新突破。
      
      硬化规划工作。进一步做好已编制规划的修改修编和报批工作;组织编制南屏山周边地块控制性详规和城南新区政务区修建性详规,力争实现控规覆盖率达到100%。强化规划实施,严格按规划建设。
      
      深化城市经营。严格执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扎实做好土地挂钩、折抵、置换项目上报审批工作,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力度,加强新增耕地确认工作,确保全县建设用地实现占补平衡,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计划和供地计划,实行土地依法储备和经营,保证土地供应依法有序。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城南新区主要道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扩张。有选择地将一些公用设施、公益事业和城市空间资源通过拍卖、租赁等形式公开转让经营权,加快提升城市配套水平。放开城市建设投资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建设投资多元化发展。组织编制申报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
      
      强化城市建设。加速城南新区建设。全面完成儒林南路建设,启动大吴路、孙塘路、站前路建设,推进政务区工程建设,拉开城南新区大框架,实现与宁西铁路全椒火车站对接。全面完成内环南路、南麓东路、慈济路、儒学路建设,确保慈济园项目按期建设。加快开发区建设。推进开发区纬三路东段、经三路和纬四路建设。启动开发区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开发区3.5万伏变电站建设,积极筹建11万伏变电站。实施开发区循环经济规划,积极申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落实开发区管理体制。加大旧城改造力度。规划建设城东高速公路国道口三角花园地块,开发莲花宾馆地块。改造襄水路和老城区部分道路的下水工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天然气一期工程(至开发区)建设,启动二期工程。实施22万伏黄栗树输变电工程。加强城市配水管网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县城二水厂供水全覆盖。完成城内旱厕改造,续建1座垃圾中转站,新建2座垃圾中转站和1座停车场;做好第二垃圾场的规划选址、征地工作。实施南屏农贸市场改造工程。继续发挥房地产开发项目对城市建设的带动作用,力争全年完成城市房地产开发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上。继续支持宁西铁路全椒段建设,围绕宁西铁路建设做好城市建设承接工作。提升城市品位,注重城市形象。以做好城市绿化、亮化工程为切入点,不断完善配套,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树立“服务大众、引领社会”的城市发展理念。
      
      推进小城镇建设。以“两个集聚”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地方特色产业,培植城镇产业支撑;引入市场机制,争取多方支持,加快重点乡镇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完善小城镇功能,提高小城镇承载能力,推动重点乡镇崛起。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城市管理规章;“疏”、“堵”结合,深入推动“两违”整治活动,全面规范城市房地产市场;继续整治“四乱”,巩固人车分道整治成果;完成环卫体制改革。
      
      (五)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培植经济增长点上实现新突破。
      
      依托优势,发展物流业。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整合流通资源,构建现代物流中心,发展商业网点。启动城南新区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加快莲花宾馆地块商贸中心建设,力争培育1-2个大型物流企业。完善功能,建设大市场。积极创造条件,启动建设功能完备、吞吐量大、辐射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和综合批发市场,重点推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材市场、农机市场等项目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促进流通业调整业态,完善功能,合理布局,提高效益。积极推进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力争村级农家店的覆盖率达到80%。整合资源,做大旅游业。完善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和相关政策。挖掘旅游资源,推介旅游项目,加大旅游招商力度,重点实施碧云湖、牧龙山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提高层次,提升服务业。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做好餐饮宾馆提档升星工作;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程度,加大引进大型现代服务业项目力度,积极推动金满楼富爵大酒店、开发区省投四星级宾馆建设。支持发展现代通讯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培育发展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业,不断推进市场化进程。
      
      (六)高度关注民生,在构建和谐全椒上实现新突破。
      
      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建设创业园(街),努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再就业工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力争全年劳务输出7.3万人以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的扩面征缴工作,力争全年养老保险扩面不少于2000人,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启动生育保险。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确保各项社会保险资金按时足额支付。加快构建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困难群体医疗救助、五保户赡养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扩大保障和救助范围,提高保障救助标准。
      
      (七)坚持以人为本,在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努力争取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加快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加大教育投入,巩固“两基”成果,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着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实施慈济高级中学、城南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一职高扩建等重要教育项目建设。统筹发展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制定全县文化发展规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扎实开展“三下乡”等活动,推进全民健身工程。继续加大网吧监管力度,规范文化市场和新闻出版市场的管理。谋划启动人民广场、全椒博物馆和县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完成国光楼修缮工程,开展第六次全县文物普查,做好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划定、立标等工作。开通全椒电视台影视频道,确保农村广播通播率、常响率在 95% 以上。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进一步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工作。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扶政策。完成第二次农业普查任务。基本完成第二轮县志修编任务。继续做好审计、物价、质监、药监、档案、对台、外事、侨务、地震、残联等工作。积极支持各类社会团体发展社会事业。扎实开展平安全椒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危机防控体系建设,增强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实施“五五”普法工作。认真抓好信访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高度重视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努力形成社会安定、百姓安宁的和谐局面。
      
      (八)优化发展环境,在营造比较优势上实现新突破。
      
      着力解决环境问题,突破环境瓶颈,打造环境优势,营造服务经济、支持发展的新环境。
      
      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削权”、“减事”、“集中审批”,有效解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问题。简化工作流程,加快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做到审批项目“一站式”服务、基建项目“一票式”收费。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全面推行“首席代表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投诉受理快速联动机制,对破坏环境的人和事坚决惩处,努力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创造宽松和谐的财税金融环境。深化财政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依法治税管费,及时兑现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做到税负公平、公正。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发展的激励措施,构建和谐的银企、银政关系;加快建立县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拓宽银企、银政合作平台,切实改善融资环境。
      
      建设良好安全的生态环境。加快绿化步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主攻村庄绿化,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确保国土绿化率达27%。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积极争取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达标验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法”和“三同时”制度,从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国家限制类、淘汰类项目。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排污企业的治理,实现达标排放、清洁生产。编制申报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河道、水库采砂。真正保护好全椒的青山绿水。
      
      (九)加强依法行政,在政府自身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全面建设开放、开明、开拓型政府。只要有利于长远、有益于发展、惠利于百姓,能放开的毫不犹豫放开,能支持的竭尽全力支持,能推向市场的彻底推向市场,切实做到不错位、不缺位、不越位,建设开放型政府。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决策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重大决策公开、公告、公示和听证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发挥政府网站等媒体作用,推进政务公开,切实提高政务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设开明型政府。切实转变执政理念,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在不论先干中正确把握发展速度、改革力度和稳定程度,抢抓发展机遇,及时消除不利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建设开拓型政府。
      
      全面建设亲民、爱民、为民政府。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要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全面建设亲民政府。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解决群众的冷暖疾苦、衣食住行入手,多做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事,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全面建设爱民政府。把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三农”方面倾斜,把政府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上,把政府的工作职责更多地体现在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上,全面建设为民政府。
      
      全面建设守责、负责、问责政府。认真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自觉接受人大与人大代表的监督,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履行职责中建设守责政府。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健全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程序,认真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执法扰民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在依法行政中建设负责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精神,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在严格追究中建设问责政府。
      
      各位代表,全椒正处在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和快速上升期,新的目标令人鼓舞,新的形势逼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神圣而又光荣。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共全椒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全椒快速崛起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