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08-03-24 00:00
    【字体:打印

    ——2008年2月24日在全椒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二〇〇七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东向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招商、建设和改革,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凝心聚力、重逼加压,圆满地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4亿元,增长13.6%。实现财政收入3.21亿元,增长3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2亿元,增长82.0%。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6244元,增长29.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061元,增长22.2%。年末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达42.8亿元,增长9.7%;贷款余额达23.9亿元,增长17.5%。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亿元,增长17.3%。

      二、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明显转变

      (一)把加大投入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全县上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大招商实现大投入,招商引资已经成为加大投入的主要途径。全年共引进、续建项目216个,其中,新引进已注册登记项目153个,当年实际投入10亿元以上,新增注册资本5亿元以上。新引进注册登记项目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3个,新开工企业50个、投产企业83个、开业经营10个。中国奥康集团、中国仪邦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全椒;金帅电器、温氏集团、阳光铝业等一批项目当年入驻、当年建设、当年投产。构建融资平台,促进银企对接,金融资本投入大幅增长,全年新增贷款3.56亿元,创八年来最高记录。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投入作用,地方财政性投入近1亿元,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投入2亿元以上。民间资本进一步激活,地方骨干企业投入4.8亿元,社会居民投入达1.8亿元。全社会投入实现历史性跨越,超30亿元。大投入局面开始呈现。

      (二)把改善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着力强化农业,努力提升服务业。三次产业比达到29.8:38.6:31.6。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亿元,增长40.1%。规模企业快速发展,当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8家、达101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名列全市第一。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机械制造业迅速扩张,产业板块日渐成熟。全柴集团各项指标快速增长,实现销售收入11.6亿元,利税10325万元、增长82.7%。玩具加工业进一步提升,行业管理得到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异军突起,未来饲料、大平油脂、金诚米业3家企业销售收入均突破亿元;以金帅电器、天祥空调等为代表的家用电器产业落地生根。

      农业产业化渐成气候。全年粮食总产44.8万吨,增长10.1%;肉蛋奶总产5.74万吨,增长12.3%;水产品产量3.91万吨,增长5.4%。农民人均收入延续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大力引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农业成果初显。国家级龙头企业温氏集团入驻全椒,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畜禽规模养殖;省级龙头企业达诺乳业带动奶牛养殖、饲草种植、双孢菇生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粮油棉等加工企业发展优质农产品订单收购、精细加工。2007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大幅提高,达44%,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进展,绿色食品认证达12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5个。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7个,石溪养鸡合作社成为农业部示范组织。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龙虾、莲藕、芦蒿、鳜鱼等块状基地均突破万亩,肉鸡小区养殖突破1100万只,2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验收,十字镇杨庄村被评为全省“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餐饮宾馆、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业及城乡市场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成为财政增收新亮点。全年商品房开发面积36.9万平方米,上缴税收4848万元,增长99.4%;全年纳税超50万元的企业中,房地产企业占一半以上。旅游业有了新发展。成功争创为全省旅游经济强县,吴敬梓纪念馆、神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为3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县外游客10万人次。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加快。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07个,被评为全省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先进县。一批围绕打造物流中心的三产项目相继入驻全椒,必将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把提高科技水平和提升经济质量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力度,企业素质不断提高。新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个,授权专利5件;全柴集团“4D22E”欧Ⅲ柴油机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全县41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获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3个。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粮食丰产、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机插秧等部级技术示范工作。

      三、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全年财政总支出6.42亿元,比去年净增达2亿元,比2004年增加1.2倍。有效地保障了社会事业的发展。教科文支出达14661万元,增长34.5%;医疗卫生支出达5223万元,增长43.5%;公共安全支出达3311万元,增长25.2%。有效地保障了民生工程实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达9587万元、增长20.2%。落实资金5288万元,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十二项民生工程任务。有力地支持了城乡建设。累计投入1.89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农村道路建设投入4000万元,农村水利建设投资2500万元,农村文教卫设施投入500万元,新农村建设投入670万元,开发区建设投入3000万元,城市新区建设投入5000万元,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投入3200万元。有效地支持了产业经济发展。安排专项经费325万元,为招商引资提供经费保障;返还各类资金1390万元,落实出口退税666万元,支持企业发展;补助资金240万元,支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四、区域发展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县城建设明显加快。新区框架初步形成。全面完成内环南路、南岳东路、慈济路建设,确保慈济园项目顺利开工;打通了儒林南路延伸段工程,实现与火车站的对接;正在实施南屏路延伸段、体育场路等10多条城市道路改造工程。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投入达2.5亿元,建成道路13.5公里,敷设供水管网11757米,架设高压杆线8920米,建标准厂房近8万平方米。城市功能配套明显改善。二水厂实现了向城区供水全覆盖;基本完成了黄栗树22万伏输变电工程和开发区3.5万伏变电站建设;铺设天然气管道23公里,结束了我县无管道天燃气的历史;新增路灯415盏;建成10个精品小区;完成3座公厕和1个垃圾中转站建设,改造旱厕17座,维修下水20处3600米。城市管理得到加强。进一步加强城市综合执法管理,加大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力度,强化城市交通管制。完善市容巡查机制,人车分道逐渐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 “两违”、“四乱”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品位得到了新的提升。城市经营取得新成果。成功地实施了莲花宾馆、城南36街区等21宗公开拍卖项目,有效地保障了企业改制、城市建设和财政收入的目标实现。打造城市建设融资平台,组建了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1亿元。依法开展城市拆迁工作,襄河、十字两镇顺利完成了拆迁主体的过渡,全年实施拆迁近20万平方米。

      推进小城镇和新村建设。以推进城乡人口和产业科学布局、实施城乡人口和产业合理集聚为目标,制定了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明确了全县1个城市、9个集镇、25个农村社区、46个中心村和580个基层居民点的二十年规划格局,确定了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格局。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增街道硬化3万平方米,新增亮化设施150个,集镇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古河、二郎口、六镇等地出现了新的变化。以六镇小集新村建设为标志,运用市场化理念经营小城镇已拉开序幕。小城镇产业经济取得新的发展,十字、杨桥、武岗等工业集中区建设成效显著。以规划为指导,着手实施村庄归并,促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果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均衡化。坚持公共财政逐步向农村覆盖。全年用于农村总支出3.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0.93%。坚持大兴治水。完成了13.31公里滁襄河及内河标准堤建设、2.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年度工程等,实施7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启动2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3.5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市水利兴修现场观摩会连续四年在我县召开,首获省水利兴修“江淮杯”金奖。坚持大干村村通。完成240公里村村通工程建设。实施了滁全路、古河街道等大修工程,建成4座客运站、120个便民候车亭,完成4道渡口改造和1个渡改桥工程。加强农村教育、卫生、计生阵地建设。完成19所中小学危房改造,实施5所小学援建项目;全面开工建设5所标准化镇卫生院、3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5个镇计生服务所,建成32个村计生服务室。继续抓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新建11处4000平方米村民活动中心,建设沼气池600口,改水改厕898户,新修主、次干道4公里,下水道5公里。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境的改善。马厂镇小王庄新农村建设打造了引进能人、实现企业与村民共建新农村的成功典范。

      六、民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扎实推进十二项民生工程。全县3260户8075名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2834人。全年有31.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552名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基本生活保障,46797名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参保进度位居全省第一,706人获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210名重病患者获得救助,332名重大传染病患者和33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得到免费治疗。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民生政策,4591名贫困学生享受免费资助,5066人次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5410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建房救助,组织300万元资金、资助420户城乡特困户、倒房户、受灾户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维修和建房1200间。实施库区移民工程,完成了2.2万名库区移民共1756万元的补贴发放工作。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县养老保险人数增加到20300人,9914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参保25000人,工伤保险参保15022人,生育保险参保8012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1016人,4761户9917人享受城市低保,人均月标准提高到234元。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到实处。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316个,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1503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安排261人就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80多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4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和技能培训,培训农民7700人。提高劳务输出效率,全年劳务输出6.8万人,新增7500人。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消费支出增长均在20%以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14.5%。居民家庭拥有的现代化耐用消费品不断增加,新增家用小型汽车404辆。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人均住房面积增加1平方米以上。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成功组织了滁河历史次高水位的抗洪抢险工作,实现了大涝之年无大灾,保障了农业和农村的稳步发展;成功抗击了龙卷风侵袭,成功实施了禽流感防疫工程,积极而有效地开展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并代表滁州市顺利通过了省级检查验收。积极落实国家市场调控政策,实施了能繁母猪保险,落实了成品油价格补贴,强化了工商管理,加强了市场物价监控,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秩序。

      七、着眼长远的基础性工作得到明显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协调发展。致力于谋长远,打基础,不搞急功近利。

      完善规划体系。大力开展各项规划编制工作。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和一流编制单位,组织编制城东三角花园、公共服务中心、火车站广场、莲花宾馆地块、南屏山森林公园及周边地块、城市给排水等10多项专项规划,着手修编县城和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了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编制了城市区域改造规划,推动整体联动改造;编制了黄栗树饮用水源专项保护规划,为城市饮用水保护提供法定保障;编制了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全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方向。

      加强社区建设。通过公开选拔,选调13人加强社区管理。建成13个社区服务站、6个社区警务室、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等,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公共设施。

      深化各项改革。制定开发区管理新体制和服务新机制,引导开发区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完善。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完善县镇财政管理体制,调动各镇发展镇域经济的积极性。稳步推进企业改革,6家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望化解银行债务1.06亿元;4家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盘活了闲置资产,解决了职工保障问题。高质量快速度完成乡镇区划调整,各项工作平稳过渡;以全面推进镇政务中心建设为切入点,农村综合改革正在积极实施。清理锁定镇村及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推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开展“人民满意和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机关办事效率、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被安徽省浙商会评为全省4个“2007年浙商最佳服务市(县)”之一。

      健全管理机制。制定拆迁管理办法,实行属地管理负责制;建立土地整理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农田标准化工程;制定城乡居民低保、医疗救助工作机制,促进特困群体生活救助正常化;制定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把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居有其所纳入法制轨道;制定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加强农村公路管理。

      推进基础工作。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四年来,累计完成45公里滁襄河标准堤建设、26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6座机电站改造、7万亩标准农田治理;累计完成村村通水泥路440公里。着力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开发区主次干道达21.9公里,城市主次干道达55公里,县城建设框架扩大到22平方公里。着力实施建设用地置换项目,解决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问题,保障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

      八、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科技、教育、文化、广电、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顺利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教育“两基”各项指标均达到省颁标准,高中入学率、高考录取率继续位居全市前列,慈济园一期主体工程完工,一职高实训楼破土动工,城南小学完成规划即将开工建设,马厂中学通过市示范高中验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率达100%。丰富城乡文化生活,组织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100多场,全省农家书屋送书活动启动仪式在我县高庄新村举行。重拳整治“黑网吧”,有效规范了文化市场。开通影视频道,做好数字微波入户工作,农村广播网通播率、常响率稳定在90%以上。开展集中综合治理,降低出生婴儿性别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国防武装等工作受到南京军区和省军区、市军分区表彰。爱心救助工程逐步完善。统计、气象、档案、物价、工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新闻出版、对台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老年人和妇女儿童权益得到保障。生态全椒建设成效明显。完成人工成片造林5860亩,路渠网绿化70公里,四旁植树120万株,国土绿化率达27.05%,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落实污染减排措施,依法关停6家污染企业,责令10家企业停产治理,对28个小锅炉进行改造,全面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马厂河水系全面实现了禁止采砂、淘金。平安全椒建设深入开展。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加强基层规范化司法所建设。各类信访案件得到了妥善处置,信访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创新社会治安防控机制,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荣获全省首批“平安县”称号。

      九、政府规范化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县政协通报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件、建议86件,政协委员提案91件,办复率100%。完善政府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建立了决策前通气制度、决策过程内部通报制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决策听证制度,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坚持政府投入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国有土地和经营性资产实行招拍挂。加强专项资金审计和政府工程审计,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行政监察职能有效发挥,纠风治乱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取得新成效,政府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充分利用政府网站等载体,及时将主要政务向社会发布,努力扩大知情面,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建立工作领办、催办、督办制度,加大工作落实力度。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的一年,是全县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大为增强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归功于全县人民的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46万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工商联、企业界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全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国家和省、市驻全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全椒建设和发展的县内外朋友、投资客商,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特别是工业经济,除全柴集团以外,一大批中小企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呵护关怀,财源建设缺少支撑点。旅游业发展没有突破性进展,服务业严重滞后。二是财力十分薄弱,人均财政收入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2008年国家增值税转型、所得税改革、利息税减征等将严重影响我县财政收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工程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工资人事制度改革、企业改革等给脆弱的财政增添了诸多压力和难以保障的难题。三是在少数单位和少数服务环节上出现的效率低下和不落实,严重影响发展环境,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和障碍。四是新一轮国家宏观调���政策所实施的紧缩的货币政策、严厉的土地管理政策、严格的项目管理政策,必将大大增加我们破解全椒跨越发展难题的难度。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加倍努力,着力解决。

     

    二〇〇八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同时,也是全椒加速发展、快速起跳的重要机遇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于鼓舞士气、增强信心,实现奋力赶超、争先进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中共全椒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2008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在中共全椒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东向发展战略,推进全民创业;坚持围绕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生态农业基地、物流中心和休闲度假胜地,继续大力推进招商、建设、改革工作。重逼加压,奋力崛起,以大招商实现大投入,以大投入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以深化改革保障发展,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构建和谐全椒,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综合各种因素,2008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亿元,增长14%;财政收入4亿元,增长2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亿元,增长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亿元,增长17%;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10.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8.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3.9%。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注重扩大有效投入,增强经济发展支撑力。

      围绕县域发展规划和产业取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优化招商机制,加大招商力度,注重招商质量,提高招商效率。全年努力引进县外资金25亿元,力争达到30亿元。

      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入。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及时调整充实项目库;精选项目,进一步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切实提高项目的申报率和获批率。力争全年全县申报项目实际到位资金达2亿元以上。

      激发社会活力,引导社会投入。全面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致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全县经济建设。积极搭建银企、银政合作平台,推动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力争全年实现新增民营企业100家、注册资本5亿元以上,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00户以上,金融机构年末新增贷款3亿元以上。

      合理调配财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提高财政建设性资金规模。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切实增强经营城市理念,采取土地运作和盘活国有集体存量资产等方式,解决城市建设投入不足问题。

      (二)主攻大项目,加快发展工业经济。

      瞄准“一个中心、三个基地”建设目标,把主攻大项目、招引大企业、培植大产业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主要抓手。积极支持机械制造、玩具服装、医药制造、建材等传统产业发展,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大力支持全柴集团升级扩张,充分发挥县域经济龙头作用。全力争取海螺集团、浙江双友集团、扬州宏运车业等大中型企业入驻全椒,并在年内开工建设。推动天利动力、圣雷科技、路杰机械、天祥空调、新东方卫浴、德意达铝业、凯德管业、宏剑汽配、科昌模具、池润冷挤压、豪业通讯、松久电机、中乐新能源等13个2007年招商入驻的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年内竣工投产。争取开发区全年新入驻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少于20家,新开工建设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少于10家;各工业集中区全年新入驻注册资本3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少于8家,投产企业不少于3家;各招商办事处全年招引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少于2家。大力支持各类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力争年内规模企业新增30家以上、通过质量体系认证达60家。

      (三)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坚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产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支持温氏牧业在马厂、大墅、六镇、武岗等镇建设畜禽养殖基地,力争年内完成1个原种猪厂、3个种猪厂、2个种鸡厂建设,年出栏商品猪5万头、商品鸡800万只,联系带动农户500户以上。支持达诺乳业在武岗、西王等镇建设奶牛养殖场和青储饲料生产加工基地,力争年内奶牛饲养量达1500头。支持金诚米业、大平油脂、华茂棉业、未来饲料等粮油棉和饲料加工企业再上新台阶。加大龙头企业招引力度,年内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不少于2家。引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管理水平,扩大服务范围,增强产业引领功能,参与更多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事务。按照培养农业职业从业劳动者的目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大力支持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民技术培训活动,深入开展农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农技推广活动。充分发挥现有农产品生产优势,积极争取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业产权经营模式,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提升产业配置水平。

      以市场建设促物流业发展。组织编制全县物流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物流配送中心及各类专业市场,加快建设奥康商贸城、仪邦物流园、意大利商贸城、全椒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建材大市场和改造南屏农贸市场等重大物流项目,为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奠定基础。着力提升接待能力促进旅游业发展。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力争在县城建成1-2个四星级宾馆,在岱山湖和神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地至少建设一个三星级以上接待中心。推进卧龙湖有机农业创业园、牧龙山旅游等项目加快建设。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和市场格局,力争使农家店的覆盖率达到80%。加快构建金融平台。推进财政和金融的耦合,积极发展担保业,力争组建担保机构1—2家。积极发展中介行业。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不断推进市场化进程。

      二、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

      大力推进城市道路建设。全面完成慈济路、站前路、大吴路、孙唐路和开发区主要区域次干道及支路建设,加快内环西路、南屏路延伸段、体育场路建设,启动儒学路、慈济中路延伸段和港口路建设。稳步实施农村道路建设。力争“村村通”工程完成200公里,争取县乡公路和境内省道立项大修、改造30公里以上。力争建成3个渡改桥项目工程,完成马厂西河湾大桥建设;加快农村客运站场建设,配套设置已完成建设并交付使用的道路标识。

      (二)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县财政全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水利建设。组织实施滁襄河10公里标准堤建设和马厂、赵店等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积极争取土桥水库等8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军民电站、卜集电站更新改造项目立项。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编制内河治理规划并着手推进。

      (三)进一步提高城乡电力供应保障水平。

      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建成并运行黄栗树22万伏和开发区3.5万伏输变电工程,力争年内再申报立项11万伏和3.5万伏输变电工程项目各一个。抓紧实施城南新区和县开发区电网建设,力争在6月底前完成。配合旧城改造,抓紧实施城网改造。围绕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抓紧调整农村供电网络,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供电配套。围绕工业集中区、小城镇建设和大工业发展,抓紧调整供电布局,为海螺、凯德管业和慈济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电力配套。

     

      (四)进一步加快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铁通、广电等信息化建设单位围绕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构建城乡信息网络体系,力争年内实现镇镇通。加强城乡信息化机构配置。扎实推进镇政府信息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五)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以提高城市配套水平、拓展城市空间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大力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年内要完成县城主次干道绿化亮化工程,确保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城南新区完成开发建设40万平方米,开发区完成建设50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实施10万平方米以上,后街硬化改造建设不少于1万平方米。加快城市配水管网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城南新区总下水工程,继续实施管道天然气工程建设,新建垃圾中转站1座、公厕3个、停车场1座。加快完成立项并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组织实施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加快建设火车站广场、慈济园区、城南小学、法院大楼、信用社金融大楼、移动通信大楼、仪邦物流园、南屏农贸大市场、全椒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奥康商贸城、瑞祥酒店及县公共服务集中区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以提升市民素质、完善城市管理机制为重点,继续开展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活动。严格规划管理,进一步加大对批后项目建设跟踪督查力度,建立健全“两违”整治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商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和基础设施配套达标工作。积极探索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延伸试点工作,力争形成全面覆盖城镇的管理网络。

      (六)进一步加快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建设。

      进一步促进镇域经济发展,今年各镇财政收入要有新的突破,襄河镇财政收入要力争超过1.6亿元,十字镇要力争跨越1000万元台阶,古河、二郎口镇力争突破800万元,武岗镇达600万元,大墅、六镇镇实现500万元,石沛、马厂、西王镇增长100万元。加快建立小城镇市场化经营机制,促进各镇运用社会资本开发建设小城镇。支持各镇通过城镇资源市场化运作和积极争取各类国家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支持襄河、古河、武岗、二郎口、十字等镇大力发展工业集中区,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努力增强中心集镇区域龙头功能。

      围绕镇村体系规划,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向永久性居民点倾斜、社会事业向永久性居民点覆盖。加快实施镇域村庄布点规划,加强村镇建设管理,着力推进农村人口向规划建设点集聚,重点抓好大文、蔡集、高庄等5个村庄集中点示范建设。

      三、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建设民生工程。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倍加注重改善民生,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县人民,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围绕推进劳有所得,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切实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构建和谐劳资关系。进一步健全就业服务机构,完善镇、社区就业服务网络,以服务促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把失地农民培养成为新型产业工人,以培训促就业。实施“创业扶持工程”,加强创业示范园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以更好创业带动更多就业。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形成失业保险基本保障失业人员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机制。全年新增就业4000人,其中“4050”人员300人。

      围绕保障老有所养,扎实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全年养老保险扩面2000人以上。认真落实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发放工作。切实落实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五保对象供养制度。

      围绕实现贫有所济,加快完善社会新型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做好大病救助工作。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扎实做好救灾救济工作。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切实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和特困人群。

      围绕做到学有所教,全面发展教育事业。把“培养名师、建设名校、多出名人”作为具体工作要求,全面实施教育素质提升工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完小进社区、初中进镇、高中进城”的总体规划要求,稳步推进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继续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扎实推进高校和中职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加快慈济高级中学、城南小学、县一职高和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项目建设。创建各级各类特色示范学校,推动慈济中学争创省示范高中。

      围绕确保病有所医,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城乡医疗���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努力提高城镇居民和中小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逐步扩大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着手实施县医院搬迁扩建工作。全年力争改扩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镇卫生院3所、村卫生室23所。

      围绕促进住有所居,大力增加各类住房供应量。积极推进儒林新城、溢景园和春江水岸等商住小区建设,全面加快王曹、庄曹、凤舞九天等拆迁安置小区建设,稳步实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全年计划开发各类商业房地产面积46万平方米,努力使住房消费能力不同的群众各有所选、各得其所。

      继续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认真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四、坚持长远发展,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

      把社会效益、民众利益和百年大计作为政府决策的首要依据,致力于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和协调发展。

      (一)把规划工作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力争年内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完善并深化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组织编制人民广场、文体活动中心等10多项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襄河治理规划、水利建设规划、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县域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战略规划、县域自然资源利用战略规划和面向南京、合肥、滁州的城市副中心发展战略规划。

      (二)把发展企业作为经济工作的基本抓手,把培植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长远目标。

       营造发展环境,倡导全民创业,大力发展各类企业。以发展企业为主抓手,重点培育以全柴动力、天利动力、路杰机械等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和以金帅电器、天祥空调、中诺模具等为主的家用电器产业;大力发展以温氏畜牧、达诺乳业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大力招引相关企业,积极构建产业链条,夯实产业基础,做大产业板块,逐步把以上三大支柱产业建成拉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把建设标准化农田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来抓。

      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基本农田整理工作,力争年内完成3.5万亩标准化农田整理、世行加灌2.4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确保未来五年整理10万亩标准化农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力实施土地置换工程,通过复垦建设新农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提供保障。

      (四)把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作为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进一步改善科技创新环境,营造创新氛围。制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加快引进科技创新成果嫁接本地产业。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全年力争获批省级以上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2个,省高新技术产品1—2个。

      (五)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历史责任和现实任务。

      坚持理性招商,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杜绝无安评、环评的项目入驻;对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木材加工消耗量大的企业、需开采矿山毁坏生态环境的一般性项目一律禁止入驻。建设项目一律坚持“三同时”制度。抓好林业生态建设,严格保护森林资源。重抓迹地更新、城镇村庄绿化及林网建设,实施生物能源林等造林项目,完成成片造林7500亩、四旁植树200万株,确保国土绿化率达27.5%。严格执行并积极实施黄栗树饮用水水源保护专项规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继续开展县域内河、湖、库禁止采砂治理工作。规划并启动环保工业园建设。全面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建立责任追究和问责制度,努力完成全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五、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健全社会管理机制。

      改革激发活力,创新产生优势。全椒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发扬改革的精神,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一)构建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制定鼓励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金融担保企业、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区域大市场和物流中心的激励政策,形成规范的激励机制。

      (二)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

      坚持将政府经营性资产和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县域各类矿产权推向市场,按市场规则进行配置。坚持并完善政府公共财政投入项目实施招投标制度。

      (三)健全社会管理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化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加快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确保行政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两集中、两到位”。扎实开展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镇财县管镇用”的财政管理方式,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积极做好农村债务化解工作。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建立动物防疫、农技推广等为农服务新机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林业经营机制。适时启动水管体制改革。稳步实施人事制度改革。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着重抓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坚持凡进必考原则,完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公开选拔机制。着力研究并逐步解决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机制,制定实施社区工作新机制,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加快制定实施城市拆迁安置、农村社区建设、县乡村农户共建水利和农村水利建设奖补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加快建立城市住房和市场物价预警机制。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机制,完善各类应急机制,强化市场监管机制。

      六、坚持协调发展,繁荣各项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为构建和谐全椒提供坚强保障。

      实施文化兴县战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地方文化资源整合,规范文化市场、娱乐场所经营秩序,加强网吧、游戏厅整治;策划实施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动,挖掘全椒历史文化内涵,培育壮大地方特色文化。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迎奥运”全民健身活动。切实抓好计生工作。完成县计生服务站建设。强力推行“村为主”长效工作机制,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集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不断完善公共突发性事件预警和各类应急预案,切实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积极探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认真抓好信访、稳定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贯彻实施“五五普法”工作。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扎实推进双拥共建步伐。认真做好统计、档案、地震、对台、外事、侨务、邮政、宗教、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各项工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七、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椒正站在乘势突破、奋力起跳的新起点上。新机遇、新挑战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创新,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一)坚持务实勤政,提高政府执行力。

      紧紧围绕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决策部署,加快富民强县步伐。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做到作决策、抓落实、做工作符合全椒实际、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群众意愿、符合科学发展和长远发展要求。认真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控制各类检查和事务性活动,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多办实事。

      (二)坚持为民执政,提高政府亲和力。

      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兴利民之举,实办惠民之事,着力为群众、为客商、为基层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不断加大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加强机关干部队伍教育管理,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引导他们把精力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做到为政一任,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正一方风气,树立良好形象。

      (三)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

      积极改进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律、政策、经济和情感教育的办法推动工作、促进发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的批评监督;健全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促进政府依法、民主、科学决策。健全政务处理机制,规范工作程序,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规范水平和公开、公平程序。加强执法队伍管理,确保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健全和完善各项服务承诺制度,做到承诺有度、承诺有信、承诺必果。

      (四)坚持改革兴政,提高政府创新力。

      将改革创新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积极推进政府管理理念、机制和方式创新,切实提高决策的谋划力、思维的创新力、难题的破解力、落实的强制力。创新行政运行机制,在完善一系列行之有效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新制度、新办法。充分挖掘和释放改革创新所带来的活力和潜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用地”、“资金”、“用工”等问题。

      (五)坚持从严治政,提高政府凝聚力。

      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着力抓好干部任中审计、离任审计和财政投资工程审计;扎实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大对破坏经济环境、侵犯和损害群众利益等案件的查处力度。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坚持勤俭办事业。引导机关干部培养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从政,努力当好人民公仆。

     

      各位代表,成就载入史册,精彩献给未来。新的目标令人鼓舞、新的形势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高效务实的作风、奋力争先的勇气,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苦干,奋勇跨越,为推进全椒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